来源/佛教在线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大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惭,思之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
——《彻悟禅师语录》
这一段主要是阐释我们凡夫众生同阿弥陀佛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跟佛之间的关系,佛是非常清楚的,然而在我们凡夫众生份上,往往就一概不知。这段文句非常透彻地把这个关系给我们揭示出来。
首先揭示出大乘佛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心就是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心性,这个体性跟阿弥陀佛、跟十方诸佛是同体的、一道的,同体一道。那么这样,我们跟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我们就得内重己灵了:原来我们确有这么高贵的体性,这是从性体上说。但从修证的角度来看,我们跟佛却有很大的差异。佛也是凡夫修成的,他在没有成佛之前,没有成菩萨之前也跟我们一样。但是他发大菩提心之后,就精进勇猛,自利利他,断种种烦恼,成为福德智慧圆满具足的佛陀了。所以佛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圆成佛果了,就好像《法华经》向我们所透显的。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稀有难遭,极为殊胜,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一切都授记成佛。当时有很多他方世界的菩萨,在这法华会上发愿要护持这部《法华经》,而释迦佛没有同意。他不需要他方世界的菩萨来护持,本土的菩萨就能护持这部《法华经》的流传。这一念,马上从地底下涌出了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是相好庄严、神通具足,遍满整个的虚空啊。当时与会的声闻众就很惊诧:“怎么出现这么多菩萨,这些菩萨是修了多长时劫才成就了这样的福德智慧?”这些菩萨,地涌菩萨都向释迦牟尼佛顶礼,称“本师”,原来这些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声闻弟子们就更奇怪了,“我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太子出家,菩提树下悟道,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怎么教化这样无量无边的菩萨呢?”就好像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对面有很多百岁的老人,都称他这个年轻人为父亲一样,这样的奇怪。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告诉真相了:你们不要以为我是这一世,才成道只有几十年。我是无量无边尘沙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所以释迦牟尼佛是这一期的示现,他是无量恒河沙劫前久已悟证的一尊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也是动经无量无边不可数阿僧祇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
《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我们不要仅仅理解为阿弥陀佛只是成佛十劫,他成佛十劫,也是这一期的示现成佛十劫,而实则早已成佛。诸佛已经在动经无量劫以前久已开悟,而我呢,还在三界六道里迷惑颠倒。首先要承认这桩事实。但虽然佛已经成佛了,我还是凡夫,佛虽然已悟,但是他的佛性没有增加一点;我虽然还在迷惑颠倒,但佛性并没有减少一点,我们的如来藏性、佛性还是完整具足的、无欠无余的。我们在事相、修证方面跟佛是天渊之别,但是在理体上还是平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