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佛教导航
摘自《法音》1992 年第 07 期(总95期)栏目:世界佛教
佛经常常这样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这段文字表明,佛陀时代,僧人是托钵乞食的。事实上,僧人又被称为比丘,意为“乞士”。为了使得出家人能专心致志地用心办道,佛陀提倡托钵乞食,因为这会使比丘们的生活简单化,尽量减少占有欲,以便达到出家的目的——去除贪欲,早证涅槃。另一方面,在当时,除了比丘僧团外,出家修行者甚多。他们大多居无定处,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四处游化,宏扬各自的教法。所以托钵乞食是佛陀时代一般修行者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并不意谓着所有的僧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依靠乞食来维持生命。比丘也同样接受邀请,到信徒家中应供。比如,当佛陀开悟后来到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便邀请佛陀和他的弟子一起到皇宫中应供。类似的事例在三藏经典中不胜枚举。
佛教传人中国后,托钵乞食的习惯也随之而来。例如,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就有这样一段古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往南海,何如?”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尤未能也,汝凭何而往槃”贫者曰:“一瓶一钵足矣!”最后那位穷和尚终于凭着一瓶一钵朝拜了南海普陀山。富和尚深感惭愧。由此可见,在古代,至少有部分僧人仍然保持着原始佛教的传统——托钵乞食。遗憾的是,因中国独特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托钵乞食的习惯始终无法在中国普及。所以今天,在大乘佛教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僧人能坚持托钵乞食的传统。
然而,在泰国,比丘仍然保持着这种原始佛教的优良传统——托钵乞食。今年二月份,在泰国访问期间,我才真正耳闻目睹了在现代社会中托钵乞食的动人场面:
每天清晨五时半左右,天幕才刚刚露出曙光,比丘们便迎着晨曦,安详地向古老的村庄走去,挨家挨户地乞食。托钵时,袈裟把全身裹起(律中所谓涅槃僧装),只剩头和两脚在外,连喉管也不能露出(威仪之一种)。双手捧着饭钵,平胸放着,两眼不能东张西望,只能平视前面约三尺远的地方,一边走,一边沉默静思。到了施主门前,双脚并齐,默默地站着,等候施主装饭。有时施主在屋内不曾看见,应当稍等片刻,若仍无人出来供养,不能出声叫喊,应悄然离去,再到下一家乞食。一般情况下,供养僧人的常常是以女信徒居多。她们起早煮好早餐,将第一碗饭,第一勺菜准备好,站在家门口,等候僧人的光临。女施主供饭时,比丘不能故意偷看供养的妇女,两眼应当注视钵中。较大的寺院中,若僧人多,由方丈带领着托钵,根据戒腊秩序依次排成整齐的队伍,老戒在前,新戒在后。在水乡,僧人常常划船乞食。每到一个水码头,预先在那里等待的信徒便双手奉上米饭和水果。然后僧人划船到另外一个水码头。在通常情况下,每一组僧人都有固定的乞食区域和固定的施主。每逢佛教节日,信徒们预先在指定的地点摆好饭菜及水果,等候僧人的光临。当成百上千的僧人经过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将饭菜装在僧人钵中。
按照常理,接受供养后,僧人理应感谢施主的供养。然而,对僧人来说,这是不适宜的,因为施主施食的目的不是为了感谢,而是为了获得功德。所以接受食物时,僧人无须流露出感激或高兴的神态,因为“舍”为四无量心之一,修习它是僧人的本份,所以他必须无分别地看待所有众生。然而,初出家的小沙弥是允许有分别心的,特别是当自己的父母亲跪在地下供养他们时,他们可以表现出喜悦的神态来并允许念如下巴利语偈:愿父母亲消灾免难,愿父母亲离苦得乐,愿父母亲健康长寿。当然了,这有违托钵乞食时必须沉默静思的规矩。
乞食归来,僧人将食物分成两份,一份是早餐,另一分则留作当午餐。若有食物过剩,就必须施舍给鸟儿或其它动物吃。把今天的食物留到明天吃是犯戒的。
偶尔,某位僧人因种种原因没有收到一点食物,他也必须空着钵回到寺中,毫无怨言,冲洗干净钵,忍饥挨饿,直到第二天早晨。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在泰国居住的缅甸和尚,外出托钵乞食时常常让一位小男孩陪着,一边走,一边敲锣宣布:僧人已到门口,请供养。
在斯里兰卡,只有在乡村,依然可以看到托钵乞食者,在城市则非常罕见。总而言之,托钵乞食在斯里兰卡并不普遍,取而代之的则是施主们把饭送到寺院中。我曾经访问过不少乡村的寺庙,寺院内确实没有炉灶,寺内不烧饭。乡民们自觉地组织起来,轮流将饭送到寺中。幸好,一般的寺庙中只有二、三个僧人,所以这对村民们的负担并不大。
然而,在城市则不同。象我曾经居住过的智严佛学院中就有二百多位僧人,单靠施主们送饭是无法保证僧人们的正常生活的。所以在城市中的寺院大多有炉灶。寺中请信徒烧饭。尽管如此,每天都有信徒送饭、菜或水果到寺中,当然了,数量比较少,所以只有方丈和尚和客人才能享用。
最具有斯里兰卡民族传统特色的就是请僧人到家中应供。
婴儿出生,结婚,生日,升官,砌新房或亲人去世时,信徒们都要请僧人到家中念经、讲法。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做什么样的宗教仪式,僧人从不向信徒收取分文报酬,完全是尽义务。宗教仪式过后,信徒们常常请僧人到家中应供。斯里兰卡的信徒把请比丘到家中应供看作是一件大事。每个家庭中每年约一次,一般情况下,每次得花费一万卢比左右(相当于一千人民币),这个数目对生活艰苦的兰卡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资还不到二千卢比。当施主决定请僧人应供后,他便来到寺中同住持商量,说明应供的因缘,何时需要多少僧人。据说在缅甸施主还要向方丈问明,需要吃什么。这在斯里兰卡是不适宜的,因为根据佛制,施主给什么就应吃什么,僧人不应流露出自己的喜厌来!到了应供这一天,当家中一切准备就绪后,施主亲自来到寺中请僧人应供。僧人拿着扇子、手巾和雨伞,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寺中出发。施主则头顶着舍利塔走在前面,舍利塔上方由四人撑起一白色华盖。队伍最前面有一位敲鼓手和一位吹唢呐的人。他俩一路吹吹打打,互相配合,为僧人“鸣锣开道”,真是热闹非凡!经济条件好一点儿的施主往往用小轿车将僧人接到家中。头顶舍利塔的施主先走进屋内,将舍利塔恭恭敬敬地安放在预先布置好的小佛龛内,家中大小人等齐叫“沙哆,沙哆”(善哉,善哉)。进门时,比丘们脱下拖鞋,施主跪在地上替僧人洗脚,用毛巾揩干脚。然后僧人便鱼贯而入。室内并没有为吃饭而准备的桌椅板凳。一般情况下,僧人到施主家应供时席地而坐。施主预先从寺中借来蒲席、垫子和白布。他们将蒲席铺在地上,上面放上垫子,然后用白布裹好,僧人便坐在上面。从门口到这些座位,施主常常铺一层白布,僧人便从这白布上走过去。从僧人到达施主家到他们就座,家中男女老少,一齐跪拜迎接,吹鼓手更是卖力,乐音大作,对僧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大和尚一般靠舍利塔而坐,然后依戒腊多少而依次入座。富有的家庭要请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僧人。一般家庭也要请十几位僧人应供。贫穷的家庭至少要请五位僧人应供。当所有的僧人入座后,信徒们面向大和尚而坐。一般情况下,施食的男女主人坐在最前面,随喜的亲朋好友依次而坐。在比丘面前要肃静,不得有嬉笑表情。
一切就绪后,僧人便开始说法念经。然后施主们便将盘子捧送到比丘手里。在斯里兰卡,吃饭是不用碗,而用盘子。施主预先在盘中放上少许饭和菜。比丘跏跌坐于垫子上,在双腿上面放上一块手巾,然后便将盘子放在上面,开始用餐。吃饭时,比丘们从不用刀、叉或汤匙,或筷子吃饭,而是用手抓饭吃。信徒们只能在一旁为比丘们添菜加饭,送水送茶,非但不能与比丘一起吃饭,而且还不能与比丘同时吃饭,一定要等到比丘们吃完后,才能用餐,即使是总统、总理请比丘应供也不能例外。平常供饭的施主,都要等到比丘用完餐走后才吃饭。由于僧人是一个整体,所以动作基本保持一致,一齐吃饭,一齐放下盘子。比丘应供时吃得特别快,一般只花十五分钟左右,所以刚到斯里兰卡时,我适应不了这种“现代化”的速度,常常吃不饱,时间一到,我只能无可奈何地放下盘子。
上座部佛教国家有过午不食的习惯,谁在午后吃饭谁就是坏和尚,正如在中国,若有人吃肉,便被称之为酒肉和尚一样。所以中午十二点之前僧人一定要开始用餐。由于施主供养什么僧人就吃什么,所以斯里兰卡的和尚并不完全吃素。虽然他们可以吃肉,但佛陀明确规定以下十种肉比丘不能食:人肉、象肉、马肉、蛇肉、狗肉、虎肉、狮子肉、熊肉、狼肉和豹子肉。当然了,他们特别强调“三净肉”的重要性,即不见杀、不闻杀和不为他杀。
饭后,施主向每一位僧人供养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诸如毛巾、雨伞、床单……。用钱供养僧人者极为罕见。然后大和尚为信徒们说法念经,回向功德。最后吹鼓手们再吹吹打打,把僧人送回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