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寺院概况 见闻觉知 寺院法务 慈善公益 寺内风景 佛教影音 观寺拜佛 素食文化 佛学知识
佛经典籍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佛经典籍
  寺院公告 更多>>
·法讯|2025年景会寺新春系列活动通启
·淮安景会寺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系列
·2024年景会寺新春系列活动通启
·随喜乐助|景会寺癸卯年腊八粥食材募集
·淮安景会寺取消壬寅年“腊八施粥”活动
·5月12日起淮安景会寺恢复开放通知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一,香期!
·景会寺微信公众号重新换号,请诸位护法
·2022年元旦晚不举行撞钟跨年活动不对外
·淮安景会寺恢复开放的通知
·关于淮安景会寺暂停对外开放的通知
·淮安景会寺关于恢复开放的公告
·淮安景会寺声明公告
·景会寺落成全堂佛像开光暨佛闻法师升座
·关于景会寺落成全堂佛像开光暨佛闻法师
·多部委联动 回归佛教道教清净庄严
·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宗教临时活动地点
·【关注】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人齐聚北
  观寺拜佛 更多>>
2025-5-4
2025-4-24
2025-4-11
2025-4-6
上香 2025-4-4 景会游客
叩拜 2025-4-4 景会游客
叩拜 2025-3-7 景会游客
叩拜 2025-2-10 景会游客
上香 2025-1-17 景会游客
我要拜佛,点击这里>>
揭秘“龙含珠”:佛教“过堂”也有大智慧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7-07-30 19:41:16  点击:657 次

 

僧人过堂(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重影)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吃饭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在过堂时,僧众排班,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中堂的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行堂的义工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间,僧众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对行堂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僧众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僧众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双脚不要交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开始吃饭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边,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称之为“龙含珠”。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人口中,动作要轻柔而利落,古人称之为“凤点头”。对于稀饭、汤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来饮用,对于固体食物则不能把碗放到唇边扒拉着吃,一律使用筷子夹起来。

第二遍行堂时,如果僧众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

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

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吃完饭之后,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上的优美大方。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爱的饮食而狂喜,也不为不喜爱的饮食而烦忧。

端饭碗的“龙含珠”动作,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佛性的开发从培养观照力开始,我们应该勇猛精进地修行,随时让正念提起。

 
Copyright©2010-2025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景会寺 版权所有【苏ICP备20036011号-1 苏安备32080102001174号】 地址:淮安市经济开发区景会寺路7号
Tel:0517-8379-8637 邮箱:1337261777@qq.com 传真:0517-8549-0123 邮编:223002 技术支持:通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