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吉平措,中国大陆音乐人,中国梵呗音乐代表人物,中国佛教音乐学院梵呗音乐客座教授,也是中国首位从佛曲善音走向大众的歌者
来源:菩萨在线
2017年5月3日,农历四月初八,是伟大导师“释迦摩尼佛”圣诞日,由《首楞严演义》导演兼编剧张迪作词,马腾飞作曲,桑吉平措演唱的电影插曲《征心》在北京首发。
妄心无是处,真言破迷途。
禅辩观自性,法药度沉浮。
《征问》,即是“征心”,是佛陀开示首楞严圣教的最初方便,是启发众生回归“真心”修证的如来密因。“常住真心”不会依染境而妄动,不会因迷执而颠倒沉沦。征问诘讨,终究我心无是处,何从妄心辨是非?是非是,非是非,真心即佛性,不真枉修行。
《首楞严经》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佛教经典,其中义理深奥,艰涩难懂,而在“导演张迪”独具匠心的镜头组接下,却被演绎成了一个唯美动人的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伟岸英俊、智慧多闻的阿难陀尊者正徐徐而来,他托钵乞食在 “罗筏城” 的田间村落;他同佛陀辩经在衹桓精舍……《征心》是影片中唯一 一首将经典义理融入歌词的插曲,三句歌词简明扼要的将佛陀在原典卷一中 “七斥妄识无处” 的精髓概括其中。
桑吉平措——他既是剧中的男主角,同时也是电影插曲《征心》的演唱者。作为致力传播善音善行的使者,他以自心对佛学智慧的深切感悟,创作了《相见》、《佛说》、《绿度母》、《禅韵》、《禅境》、《忏悔文》、《浴佛歌》、《蝶花》、《睡莲》等多首梵音名曲。 入主《首楞严演义》剧组,成为男主角亦并非偶然,实为“善音导善行,善行结善果”的最佳体现。因缘具足,“阿难尊者”的歌声在今天(5月3日 佛诞日),这个吉祥的佛教大节日到来时,深情的唱响在你的耳畔,启发迷途中的心灵早日开悟……
电影插曲《征心》歌词及解析
作词:张迪 作曲:马腾飞
编曲:马腾飞 演唱:桑吉平措
征问诘讨,终究心无是处;假心斥识,照破妄想迷途。
好一番机锋禅辩,横扫尽——弟子千生颠倒执染;
赛一味清凉法药,竖拔超——众生万劫生死沉浮!
南无启教阿难陀尊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歌词解析:导演、编剧“张迪”
1、“征问诘讨”,就是指“七处征心”。征讨,就是征诘讨伐,步步为营,步步紧逼,一直逼到阿难把这个依妄识来判断事物、分别好恶的惯性观念和习气破除掉。这就叫征问诘讨。“终究我心无是处”,佛陀每次征诘心所得出结论之后,都会呵斥妄识“无有是处”,一共说了七次,阿难和众生最终明白了,妄识根本没在这么个地方,所以说“终究我心无是处”。
2、“假心斥识”,假就是借或籍,以之为代的意思。就是借着找这个概念的“心”,其实是来斥破妄识无处。人的主观意识,其作用有真、妄两种,依真之用,就能修行证果;依妄之用,只会增添颠倒迷执的惑业,必然导致生死轮回,沉溺六道流转,求出无期。假心斥识,就是借着找心的概念来批判妄识的消极作用,最后激励大家回归真心,依真修行。
照破妄想迷途”,就是形容佛陀的智慧之光遍照,照破了我们沉溺妄识的这个迷途,激励我们以后回归真心正道。依妄识沉沦,就是迷途;依真心修行,就是正道。
3、“好一番机锋禅辩,横扫尽——弟子千生颠倒执染”。“七处征心”,佛陀跟阿难的这一番逻辑辩论,很难有人看得懂, 因为它属于辩经体系内的教学方法,属于大乘佛教里面的逻辑学范畴,属于在因明学基础上的一种辩论, 为了活跃思维,为了打个思维上的底子,为了探探对方的虚实,以便构建一套思维逻辑上的防火墙,所以叫“好一番机锋禅辩”。
佛陀本来当然没有必要这样做,他什么都知道,何必再打探阿难的虚实?他之所以这样征问,是为了示范给众生看,你们看,你们目前的知见,跟他一样止足不前,接下来要好好听课,扫清修行路上的障碍。而阿难尊者自然也不是真不懂,是为了代众生启教,请佛陀为众生开示究竟的法义。
所谓“执染”,即凡夫众生执着于无始劫来被无明愚痴染污的六识妄心,并惯用这个染污的妄心攀缘尘境之习气。这便是凡夫众生沉溺六道生死轮回,不得漏尽出离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师徒二人,真是用心良苦啊,为了众生早日破迷开悟,师徒俩合伙演戏给众生看,如此默契,如此真实自然、天衣无缝!根据这一点,我们才敢把佛陀和阿难为众生开悟而表演的这种精神继承发展并发扬光大,便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再现了这个大慈大悲的举动。“横扫尽——弟子千生颠倒执染”,弟子阿难无始劫来颠倒执染的惑业一扫而尽!这表现了阿难尊者对自己的无尽感慨,和对佛陀的无上赞叹。
4、“赛一味清凉法药”,一般的大夫治病不治命、救活不救死,而佛陀是治疗众生根本生死病的大医王,他老人家的法,就像一剂清凉法药一样,专治众生内在的病根。“竖拔超——众生万劫生死沉浮”,“竖拔超”,骈对的是“横扫尽”——佛教里面有个形容叫“横超三界,竖出生死”,此处是借用的这个词汇。
首楞严大定是三昧之王,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唯心净土”法门,当然可以用“横扫尽、竖拔超”来形容。未修行开悟的众生和还在学习中的阿难尊者一样,千劫万世之所以生死轮回,沉浮不定,就因为错用这个妄心来糊里糊涂的活着;佛陀的法药就是对治众生无明暗障的病根,对治众生消极命运的祸根,众生一旦吃下法药,等到消化了,药效发挥作用了,自然可以治好流转生死的根本顽疾!佛法如甘露法药,“竖拔超——众生万劫生死沉浮”的病根,就是这个意思。
5、在《首楞严经》原典第一卷里面,佛陀先以“七处征心”的逻辑辩论,来证明妄心是没有处所的,也就是说妄心没有其独立存在的体性,本是虚妄不实的。而阿难尊者却接二连三的妄执这个“心”在身体里面、妄说这个“心”在身体外面、妄辩它在根尘之间、妄度它在妄识与尘境随所偶合时处瞬间生起……
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都是因为他在用妄识来揣度推论妄识何在,这怎么可能得到究竟真实的答案呢?阿难尊者此时执着的这个“心”,其实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主观意识形态,这种主观意识因为从无始劫来一直被我们自己的无明暗障染污,因此是自我的、不客观的、非理智的、非真实的、不纯净的、无自性的。
我们无法开悟,甚至生活中烦恼重重,正是因为这个不纯粹的“心”在轻举妄动,合尘攀缘,用极强的主观性欺诈自己,谎骗他人,造成无尽的痛苦祸根遗留。佛陀征心显见,就是在破妄出真,以此告诉阿难和众生——你们妄执的那个妄心,根本就没有地方存在,是个虚妄的名相而已;用虚妄之心臆测出来的处所,更是虚妄生出的二重虚妄,除了能让我们陷入重重无尽的迷惑颠倒,还能有什么好处呢?那绝不是真智慧,连小聪明都算不上!
6、如来用因明逻辑学的几番辩论,破妄显真,开示真妄两种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阿难和众生,此后依真心修行,才有可能趣入佛智,逐渐通过实修禅定,渐次证得无漏智慧圣果。所谓“常住真心”,就是不会依染境而妄动分别的那个,不被染污的那个,众生本具的佛性——那个才是成佛的根本,用那个来修行,才是沿着成佛的根本大道前进,自然人人都能成佛。就像佛陀说,泥沙不能被煮成米饭,只有米饭才能被煮成米饭,就是这个道理。
7、在以“七处征心”的逻辑辩论辩明妄识没有处所之后,佛陀又开示了妄识没有体性——一旦脱离了可攀缘、所攀缘的尘境,这个能攀缘的妄识就没有它独立存在的体性了。妄识真是虚妄不实、一无是处啊!但是,那个成佛的根本,那个所谓的常住真心,却是有其独立存在之体性的,不依赖尘境的杂染而自然而然的发挥着它本具的能动作用。
这种能动作用不是主观的,而是绝对的理智、绝对的客观、绝对的纯粹、绝对的冷静、绝对的不偏不倚、绝对的如如不动,不因外在境界的变化而产生分别辨识的妄动!妄识无处、妄识无体,在打下了这两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阿难尊者为了让众生听到更多的佛陀正法,就故意装作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样子,佛陀自然心领神会,便随着他演戏给众生看,当头棒喝、直截了当、大声呵斥说——令你沉沦的妄识,不是令你成佛的真心!大家终于等到了如此铿锵的答案!真是恩威并施、直指心性的严厉呵斥!
8、要了解这三个层次:第一,妄识没有处所;第二,妄识没有实体;第三,妄识不是真心。无处无体的东西,根本就是个虚妄,因此,以后要依真心来修行,才可能有所成就。世间一切正当的资生事业也是一样的,与这个道理不相违悖。
这首插曲在电影里,就是放在辩明妄识没有处所之后的。电影篇幅有限,“七处征心”只表现了前两处——“心在身内,无有是处”和“心在身外,无有是处”。剧本中是完整的,想了解完整的现代汉语译文,可以阅读电影剧本。
9、最后,和观众一起间离出剧情,心口如一、客观如实的赞叹:“南无启教阿难陀尊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阿难尊者如果不恳请世尊开启圣教的话,众生就听不到这些无上甚深的微妙法语了,所以阿难尊者在中国有个外号,叫“启教阿难陀尊者”,这表达了我们汉传佛教对阿难尊者的无比感恩和赞叹。
“本师”,就是我们佛教弟子们的根本导师,就是曾经在历史上活生生的生活过的,为我们示现生老病死这一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却又尽其一生,苦口婆心的教会我们究竟解脱生死轮回束缚的那位大雄大力大慈悲的根本宗师——“释迦牟尼佛”!
(文编:妙甜 责任编辑: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