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

活动现场放生仪轨法事

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月真大和尚主法

十位上香信徒

放生信众方队一

放生渔车上渡船

放生仪轨
菩萨在线浙江讯 2015年3月29日(农历二月初十),位于钱塘江畔北岸的吴家渡码头风和日丽,人群攒动,热闹非凡,充满着祥和、喜悦的气氛。
自从去年元旦的首次科学放生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热烈反响以来,对于如何正确认识放生和解决放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这一最具宗教关怀的实践活动得到改善并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思和探讨。为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民间人士了解科学放生、践行科学放生,切实保护母亲河水域生态环境,由浙江省佛教协会、浙江省小动物保护协会、杭州市渔政渔港渔船监督管理总站倡导的、浙江省钱塘江科学放生组委会承办的“浙江省第二届钱塘江科学放生日” 公益活动隆重开幕。有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月真大和尚;浙江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郑国元先生;浙江省小动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钱塘江科学放生组委会主任朱水林先生;杭州市渔政渔港渔船监督管理总站副站长梅杰先生;活动协作单位代表杭州福泉书院总经理熊华英女士;杭州市群众放生群代表翁平耀先生等嘉宾共同出席了今天的开幕仪式,千余信众和市民积极参与,护生放生,同沾法喜。
活动首先由浙江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郑国元先生宣布:“浙江省第二届钱塘江科学放生日” 公益活动开幕。
月真副会长代表浙江省佛教协会在放生活动上发表讲话:佛教对生命的理解,对慈悲的施行并不局限于人道,而是普及于一切有情众生。佛教认为真正的慈悲,是不分亲疏远、种族和性别,也不分物种形态的,每个生存在宇宙间的有情生命,都是殊胜因缘的际会,都应该享有自由生存和成长的权利,与人类和自然亲善共存,繁荣倡盛。我们众生皆处于六道中轮回,应以物我一体的悲心来珍爱一切有情。人类不仅应该对自我的生命负责,也应对自然界的所有生命负有神圣而广泛的责任。加入放生、护生的队伍,就是把有情生命解救出来,让它们活下去,还它们以自由。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放生都是一条通向美好世界的道路。多多拯救生命,便是为慈悲心种子浇水施肥,使慈悲心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世界便是为大同了。当你能够关爱这些生命时,你一定会更加关爱每一个人类同胞,也会更加关爱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
浙江省小动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钱塘江科学放生组委会主任朱水林先生发言中指出:在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佛教的护生文化是动物保护的用力思想武器,佛教的护生放生活动,就是动物保护的积极实践。佛动两家共同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幸福人生、美好家园的祈愿和追求。如法放生,讲究科学,将是弘扬佛教慈悲文化、保护动物和生态的最佳结合点。借此科学放生活动为契机,广泛发动群众传播护生文化、强化动物和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科学放生知识。进一步展示浙江人民特的慈悲精神,感受护生文化的魅力、培育科学放生的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发展。
梅杰副站长代表杭州市渔政渔港渔船监督管理总站在讲话中认为:如何把放生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犯罪化民族慈悲文化和满足信众们放生心愿的同时,保护我们的水域生态,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和省小动物保护协会、省佛教协会联合探讨,共同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新形势下的科学放生的新路子,通过多次的科学放生示范,科学放生逐步被信众和群众接受,并深入人心。开展科学放生活动,对保护水钱塘江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翁平耀先生代表杭州市群众放生团体也在大会上发言,杭州有很好的放生群众基础,放生团队不少,但放生引起的困惑和麻烦又不少。自从参加了由浙江省佛教协会、浙江省小动物保护协会、杭州市渔政渔港渔船监督管理总站共同倡导组织的科学放生日公益活动以来,大家对逐步加深了对科学放生的理解。盲目、不科学地放生,违背自然规律的放生,在很多情况下无疑等于杀生,善举有可能背离初衷,好心可能办成错事。因此希望今后大家在科学方式的指导下,把护生放生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慈悲、仁爱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开幕式后,放生法会由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月真大和尚主持,杭州市永福寺的20多位法师参加了法会,同时仪轨服务人员马建军、毛子军、陈海涛、李洋、马野、黄名、唐喆等就位。念佛、诵经、洒净、皈依、回向,庄严肃穆的法会过后。放生的人群也顿时变的活跃起来,在法师等带领大家高声念着佛号,60余万尾草鱼、花鲢和三角鲂等物命的车辆被徐徐地驶上渡船,驶向了钱塘江中心区域,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鲜鱼,顺着水槽滑向大江。一声声震心的佛号、一颗颗慈悲的心灵、一对对慈祥的眼神、一条条期待回归自然的鱼儿……,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定格在了春天的钱塘江上。
爱护众生(包括动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由佛教提倡的“戒杀护生”思想和儒家倡导的“好生之德”思想衍生发展而来。而在佛教文化中慈悲护生、科学放生是悠久的优良传统。《大智度论》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是敬畏因果、尊重生命的具体体现。《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佛教对生命的理解,对慈悲的施行并不局限于人道,而是普及于一切有情众生。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现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出去自身以外的其它物种的尊重,也在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戒杀护生”对于唤醒世人的恻隐、仁恕、慈悲之心,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客观上也有利于生态保护。在21世纪,放生护生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提倡护生放生的理念,有利于引导人心向善,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谐的社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抑制不合理的消费和奢靡、腐败之风,改变不良的餐饮习惯,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对于佛教信众而言,放生也是增长同情心,减少罪障、疾病,增福增寿的功德之行。
杭州地处钱塘江畔,内城拥有西湖、西溪湿地等丰富的水系水网;同时,做为佛教文化繁荣之地,民风淳朴,信众日增。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群众性放生活动的普及,大规模的放生活动盛行。而在此过程中,很多问题逐步呈现于公众的视野,特别是在放生过程中,因其方法和方式的不当出现以下情况:
1、随意乱放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2、购买动物放生,容易刺激杀生黑色产业链;
3、买卖野生动物,违反国家法令;
4、大量放生,超过生态负荷,导致生态失衡;
5、不顾生物习性,误将生命置于不宜生存的环境;
6、不注意动物检疫,可能传播疾病;
7、不考虑他人安全,随意乱放有危险的动物。
8、前面放生,后面捕捞。
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问题存在,使得放生这一本意是为了爱护生命、培养慈悲的善举,由于行为本身造成的后果却未必真能符合本意,甚至与本意相悖,而且有的还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动物的伤害,不仅对区域性的原有生物链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也是使放生团体和个人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放生和解决放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这一最具宗教关怀的实践活动得到改善并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思和探讨。
为此,浙江省佛教协会、浙江省小动物保护协会和杭州市渔政渔港渔船监督管理总站联合有关方面,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放生护生这一中国慈悲文化,开展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科学放生的新理念,将放生这一佛教传统与环保结合起来,把放生和动物保护结合起来,避免或减少生态问题的产生,从而使放生活动在满足佛教伦理和大众需求的同时,服从于国家政策和促进生态环保。在对放生行为加以注意的同时,我们更应加快观念的转化,逐步将放生向护生发展。
为有效推广科学放生理念,组织单位决定每年在钱塘江举办示范性的科学放生活动,2014年元月一日浙江省首届钱塘江科学放生活动和三月十五日召开的科学放生研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不但得到了广大信众的拥护和参与,也获得了国家民宗局的好评和关注。国家民宗局先后于2014年5月22日举行了“合理放生”座谈会和7月30日召开了“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座谈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7月30日发出倡议,呼吁广大信众践行佛教、道教慈悲护生的理念,遵守法律法规,以科学知识为指导,合理放生,慈悲护生,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